發布時間:2021/9/19 閱讀量:
古人把月球叫做廣寒宮,為什么古人知道月球很冷?
答:在中國古人對于外部世界的認知里,高高在上的月球,常引來無數神往與猜想。特別是月球上那傳說中清冷無比的廣寒宮,更在一代代古人的想象世界里日益“豐富”起來。
宋金年間時,金國統治者就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,模仿傳說中的廣寒宮模樣,修起了著名的“廣寒殿”(明朝萬歷年間坍塌)。而北京后英房元大都遺址出土的“元代廣寒宮圖漆器殘片”上,更讓我們看到了古人想象中的“廣寒宮”世界。精美的圖案上,那云氣環繞的三間樓閣,清冷幽深的意境,幾百年里“冷”到深入人心。
那么問題來了,雖然以現代科學家的測算,月球的地表最低溫度常在零下180度左右?稍诳萍紬l件落后的古代,古人為何也能感知到月球的“冷”,甚至能憑空想象出一座“廣寒宮”來?這事兒,就得先問天馬行空的中國古代神話——在琳瑯滿目的古代神話傳說里,月球上的一切,都被中國古人“解釋得明明白白”。
比如為什么古人會覺得月球很“冷”?可以看看中國古代神話里,月球的“來歷”。以《淮南子》記載,月亮就是“積陰之寒氣,久者為水,水氣之精為月”。如此來歷,著實夠“冷”。
同樣是中國古代的神話里,不但解釋了月球為什么“冷”,更給月球的運轉設立了一整套規則:《山海經》里認為,“石夷”就是掌管月球運轉的神!冻o》更告訴我們,每天的月升月落其實都要“乘車”,為月球駕車的神仙叫做“望舒”。至于“冷到家”的廣寒宮里是啥樣?以《靈憲》《五經通義》等典籍的描述,不止有美麗嫦娥與砍樹的吳剛,還有“玉兔”“蟾蜍”等小動物。甚至民國大詩人聞一多也來湊熱鬧,為了廣寒宮里到底“有兔子”還是“有蟾蜍”,寫了一堆“研究成果”。
這一類的神話傳說,當然不止停留在典籍里的文字里,相反也在不同的時代,演變出了各種形態:長沙馬王堆的漢代帛畫里,就有了月下的玉兔和蟾蜍,山東滕州西漢晚期石側板上,更有“兔子搗藥”的畫像。明清年間的“犀牛望月銅鏡架”,更把“廣寒宮”搬到了女子的梳妝臺上。還有作為青花瓷精品的“青花嫦娥玉兔圖八角盤”,更讓“廣寒宮”里的玉兔嫦娥們,來了一場“闔家歡樂”的展示。
可以說,對于月球上“廣寒宮”的暢想,貫穿了中國古代從典籍到日用品的方方面面。甚至許多熟悉神話故事里,那些“玉兔嫦娥”們的愛恨情仇,也都是這樣演變而來。而且千萬別以為,這一類神話都只是憑空的想象,相反更有許多科學的假想。比如唐代段成式的小說集《酉陽雜俎》里,就有對月球的“神判斷”。
書中兩個游歷嵩山的讀書人,誤打誤撞碰到了一個白衣的“月球人”,然后得知了關于月亮的大秘密:月亮根本不是個圓盤,相反是個球體,它是由“七寶合成”,上面不但凹凸不平,而且它自己并不發光,相反要“日爍其凸處也”,也就是反射太陽的光。唐朝年間,這偌大月球,更要“八萬兩千戶修之”……
雖說小說里“八萬兩千戶月球人修月球”的事兒,自然是不可考。但簡單一段描述里,那“月球由七種物質構成”“表面凹凸不平”“靠太陽發光”等“劇情”,對比現代科研成果,卻是高度吻合——連月球的這些“秘密”,中國古人都早早拿來編小說了,知道月球“冷”?這也真不算個事兒。
因為,這一類的描述,不止來自中國古人探索世界的渴望,更來自古代的科學家們,一代代孜孜不倦的研究與假想。在中國歷代的天文研究里,月球也從來是“重頭”。比如代表宋代天文成就的天文儀器“渾儀”上,就分了內中外三層,其中層上標注了“黃白赤”三個顏色的圓環,其中“白道環”正是代表月亮的位置。
而對于月食的記錄,古代中國也早早走在了世界的前面。早在西漢末年時,學者劉向就點出了“日食之,月往蔽之”的科學規律!霸虑蚍瓷潢柟狻钡恼嫦,何止被《酉陽雜俎》寫進了小說,早在《靈憲》等科學典籍里,就有了深入淺出的闡述。日食月食同時發生的“日月交食”現象,不止在中國古代有詳細記錄,更在《史記》《三經歷》里有明確的“交食周期”。比如《史記》里,就把“交食周期”定位113個月。放在同時代的世界上,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。
這樣的成就,不止是天文學層面的突破,甚至放在古代生活里,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:古人對月球的研究,不止為了滿足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,更為了眼前的生產生活。其中很重要一條,就是對潮汐的測算。中國沿海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上,咆哮的潮汐不止是壯麗的景觀,對于科技有限的古代社會來說,這更是航行與生產的巨大威脅。但早在東漢年間,學者王充就道出了潮汐的規律:濤之起也,
研究潮汐?就要“看月亮”。
所以,也正是從漢代起,在經歷了一代代艱苦的測算,以及一波又一波慘烈的潮汐災難后。皎潔的明月,終于成了中國古人洞悉潮汐奧秘的突破口——唐朝大歷年間,學者竇叔蒙首做《海濤志》,以“月與海相推,海與月相期”的先進理念,成功以月球的變化來推算潮汐時刻,是為“竇氏潮汐表”。發展到北宋年間,科學家燕肅更進一步,不但發明了新型水鐘蓮花漏,更寫出了推算潮汐的《海潮論》,以英國人李約瑟的驚嘆說:“怎么會精密到如此,我們是不清楚的!
而從唐代到鴉片戰爭前,中國人對于潮汐的認知,也是一代代不斷深化。一批批科學家們不但能夠測算潮汐的規律,更記載下了潮汐的生態景觀。與之相對應的,是中國東部沿!昂5獭薄昂L痢苯ㄔO的紅紅火火,浙江余姚等地的明清時代大海塘,至今仍然堅固無比。掌握了潮汐規律的中國船隊,也一次次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揚帆遠航。無論對于古代中國科學,還是古代中國經濟文明的發展,這都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。
而這一系列的變革,都是從“研究月亮”開始,那一代代仰望月球的古代中國人,帶來的不止是豐富多彩的野史故事,更有一次次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偉大變革。皎潔的月光下,那充滿神秘色彩的廣寒宮,見證的不止是古人豐富的想象力,更有薪火相傳的,偉大的求索精神。